全运赋能: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双轮驱动新时代
6 月 10 日,毛泽东同志 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 题词 73 周年之际,第十五届全运会奖牌 “同心跃” 在广东发布,南粤大地同步开启超 500 场全民健身主题活动,从龙舟竞渡到骑行徒步,从专业赛场到社区街巷,一幅 “全民全运、全运惠民” 的图景正生动铺展。这一历史性时刻,不仅是竞技体育荣耀的见证,更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时代注脚。
一、全民共享:从 “赛场荣耀” 到 “全民参与” 的范式革新
全运会的 “扩容” 之路,正是体育回归人民的生动缩影。自 2017 年增设群众赛事以来,全运会已从 “专业竞技舞台” 转变为 “全民圆梦平台”。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增至 23 个大项,涵盖乒乓球、龙舟、围棋等多元项目,甚至首次将定向运动纳入序列,让普通爱好者得以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。正如茂名荔枝林海中的定向决赛,356 名选手在千年荔园与滨海湿地间奔跑,将体育精神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这种 “全民参与” 的办赛理念,让体育真正成为连接城乡、贯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
竞技体育的突破,同样反哺着全民健身热潮。广东健儿在巴黎奥运会、全运会等赛事中屡创佳绩,陈艺文、全红婵等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激发了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热情。与此同时,国家队训练基地向公众开放、运动员进校园开展公益教学等举措,让专业资源转化为普惠服务。例如,国家奥体中心通过 “开放日” 活动,让市民近距离体验曲棍球、手球等项目,推动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。
二、基层深耕:构建覆盖城乡的 “15 分钟健身圈”
全民健身的深度推进,离不开基础设施的 “毛细血管” 式覆盖。广东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 34.08 万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2.8 平方米,健身步道超 2.68 万公里,社区体育公园 3000 余个,率先实现城乡 “15 分钟健身圈” 全覆盖。从广州珠江两岸的智慧健身驿站,到梅州 “足球之乡” 的千块绿茵场,从佛山龙舟漂移赛的专业水道,到中山沙溪 “村 BA” 的网红球场,体育设施正从 “有” 向 “优” 升级。
基层体育组织的活跃,成为全民健身的 “神经末梢”。广东培育了超 37 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,居全国首位,并构建起省、市、县、镇、村五级服务网络。社区体育俱乐部、民间龙舟队、妈妈足球队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仅 2023 年就举办群众赛事 15 万余场,参与人数超 190 万。这种 “自下而上” 的活力,让体育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—— 清晨的公园广场上,太极拳与广场舞相映成趣;夜幕下的社区球场里,父子同场竞技的场景屡见不鲜。

三、融合创新: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 “广东范式”
体育的价值,早已超越竞技本身。在粤港澳大湾区,体育正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。第十五届全运会首次由三地合办,群众赛事如保龄球、空手道落地港澳,龙舟、舞狮扎根珠三角,既延续了岭南文化血脉,又促进了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。赛事经济的 “溢出效应” 同样显著:茂名借定向赛推出 “体育 + 文旅” 线路,游客可体验古荔园采摘、非遗墟市等项目;中山沙溪将时装秀搬上篮球场,实现 “体育 + 产业” 的跨界联动。
科技与体育的融合,更让全民健身焕发新生。广东率先试点 AI 智能运动设备,在校园开展青少年体态健康筛查;“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” 吸引超千万人次参与,居家健身器材销量激增。这种 “线上 + 线下” 的模式,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,让运动成为随时可及的生活方式。
从毛泽东题词到全运盛会,从竞技辉煌到全民热潮,73 年来,体育始终与国运同频共振。在粤港澳大湾区,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 “双轮驱动”,不仅点燃了全民健身的澎湃动能,更勾勒出体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图景。当全运会的圣火在南粤大地燃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奖牌的闪耀,更是 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 的初心,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